拉市海:从观鸟天堂到生态福地

曾经的拉市海,没有统一的管理单位,分别由拉市乡、白沙乡、黄山乡、太安乡各自负责。有些村民的屋子,距湖面仅50米。早期,几乎家家都有打鸟能手,渔民还在海里拉纱网网鱼。

直到1998年,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自然保护区,其主要功能是保护高原湿地、湿地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的建立,意味着人与自然将成为有距离的朋友,也意味着这片高原湿地的管理开始从散漫走向严格。

今天的拉市海,有了脱胎换骨般的改变:从人如潮涌的旅游区,到安静安全的保护区;从大抓快上搞开发,到保护生态做长远文章。人们眼中看到的,既有拉市海从热闹归于沉寂的表象,更有绿水青山中万里归来的12万只候鸟,和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致力乡村振兴的内涵。而拉市海的嬗变,只是丽江守护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的缩影。

这既是植根于当地人血脉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理念的延深与发展,更是当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的实绩实效。

观念之变

从打鸟到护鸟,留出一片候鸟天堂

拉市海的冬天,有一种极致的美。早晚扑面的寒风和正午炽热的阳光,孕育了这片高原湿地的丰富景致:渐次青枯的草甸、色彩缤纷的杨柳、波光粼粼的水面,和那些盘旋悠游的候鸟一起,绘就了一幅高原水乡的美丽图画。

这是2020年的12月,候鸟依约到访的第2个月。妩媚青山流深绿水间,只听得见鸟儿飞过时呼啦啦扇动翅膀的声音。“早上出去自由觅食,晚上安然水面栖息,这里,只是鸟的世界”,在拉市海管护局宣教科科长和云峰眼里,这才是高原湿地应有的样子。

这也是丽江开展拉市海周边环境整治,迎来效果的第2年。人退了,湖边的小屋、湖里的游船、观鸟的高台都已不见踪影。鸟来了,从浅水边到湖深处,处处都是它们活动的乐土。“不能近距离观鸟,可以远观湖景,体验纳西传统古村落,这里仍然是人间乐园。”拉市海镇镇长和丽华并不担忧未来的发展。

拉市海与鸟的故事,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面积达1002公顷的拉市海,是丽江境内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保护区由拉市海、文海、文笔水库、吉子水库4个片区组成,总面积6523公顷。在上世纪90年代初,拉市海高原湿地没有统一的管理单位,而是分别由拉市乡、白沙乡、黄山乡、太安乡各自负责所管辖的范围。湖与村相伴,人和鸟共生。打渔村就在拉市海,有些村民的屋子,距湖面仅50米。早期,打渔村几乎家家都有打鸟能手,1户人家1天就可毒杀很多水鸟。不仅如此,渔民还在海里拉纱网网鱼,爱扎猛子的水禽头一下去就没了性命。

这样的矛盾交织了多年,直到1998年,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自然保护区,其主要功能是保护高原湿地、湿地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的建立,意味着人与自然将成为有距离的朋友,也意味着这片高原湿地的管理开始从散慢走向严格。

湿地保护区的管护工作是否能取得成效,取决于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活动造成的威胁。拉开距离,从禁止打鸟开始。走访、宣讲、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经过不懈努力,500多户渔民取尽了纱网,附近的3900多户农民也不再毒杀候鸟。没有了被捕杀的危机,候鸟一年比一年来得多。同样,作为吸引候鸟来此越冬的关键——湿地,也得到了最高级别的保护。1999年7月,《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办法》实施。2003年9月,《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拉市海高原湿地保护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年年被乱采破坏的海菜花得到恢复性保护。

也是从这时起,拉市海才真正变成了越冬候鸟的天堂乐园。1997年,这里仅有31个种类2.5万只鸟,到2007年时,已发展到163种8万多只。2019年至2020年,数量突破12万只。越冬期最多时,可达到12万多只。

2002年,记者第一次和省内的鸟类专家慕名而来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人鸟相亲的和谐画面。那时的拉市海,刚走上保护的正轨,尚未进入开发的阶段。海子以自然之态呈现,候鸟自由及安全。专家们惊叹这里湿地的优越、鸟类的多样,一致认为这里是云南最适宜观鸟的地区之一,建议拉市海发展观鸟旅游。不仅可以很好地破解发展和保护的难题,还可在引导和培养爱鸟、观鸟的健康时尚中发挥积极作用。专家们的建议,给拉市海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观鸟产业及由观鸟带动的附属产业都成为了拉市海的“金字招牌”。

思路之变

从开发到保护,守住一方绿水青山

从丽江市区到拉市海,不过10多分钟的车程。驶出人流如潮的古城区,绕出拉市镇,穿过一条公路后,喧嚣声陡然消失,眼中只有黄绿相间的树,耳边只有若有若无的风,空气干净潮湿。

与湖面仅一路之隔的打渔村,核心区内的36户村民已迁入几百米外的新居,修入内湖的木栈道全部拆除。而在湖的另一侧,曾经热热闹闹的骑马旅游已经取缔,高尔夫球场已完成植被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保护。今天的拉市海,真正成为繁华城市旁的一方净土,候鸟钟爱的人间天堂。因其特殊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2004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批准为国际重要湿地。

为了给鸟儿留一片自由天地,也为了给观鸟爱好者一个观鸟识鸟平台,更为了给拉市海周边区域良好的发展空间,从2000年初开始,拉市海观鸟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栈道修起来了,湖深处,芦苇旁,是精心布置的观鸟科普图片,让游人可以在观鸟的同时识鸟。而周边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在湖面泛舟,在周边骑马,成为亲近高原湿地的新方式。新玩场吸引来了众多观光客,拉市海一度游人如织。而位于核心区的打渔村,临湖客栈、临湖饭店更是鳞次栉比。

而与快速发展相伴而生的,是拉市海本来功能的丧失。湿地面积减小,被人类活动干扰的鸟类,没有安全感,数量逐年下减。这样的现象也让管理者和科学家们深思:这种没有距离感的观鸟是否科学?这种一哄而上的发展是否可持续?拉市海的科学保护与和谐发展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丽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积极探索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相辅相成的高质量发展,“两山”理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行动。2018年6月,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云南省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高原湖泊环境问题专项督察。痛定思痛后,是对拉市海等保护区的刮骨疗毒。丽江市委、市政府以坚定的决心,对拉市海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梳理和彻底整改,全面取缔拉市海湖上旅游活动,全面禁止非法捕捞,核心区、季节性核心区无牲畜进入;拆除核心区内违法违规建筑93154.88平方米;取缔保护区内核心区和季节性核心区的骑马活动,原有54家马场取缔36家,剩下的18家均不在保护区核心区和季节性核心区内。编制完成《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方案》,制定了拉市海马场整改方案,计划逐年减少拉市海区域旅游马匹数量;取缔文笔水库片区的古城高尔夫,并进行植被恢复;建设实施拉市海环湖截污工程。雷霆手段,换来了拉市海的涅槃重生。

如今,站在拉市海边,看到了整改后的效果。原有景区进出的大门还在,售票点已取消。门外大道空无一人,两旁是青青草原,偶见马匹。不远处,是大大小小的湿地,鸟儿们大片聚集,自由悠游。和云峰背着相机从木栅栏的豁口处进入草地,对着远方的鸟儿们按下快门。“生态环境越变越好了,鸟儿也越来越多了。除了冬候鸟,夏候鸟也会到拉市海繁殖。在巡护时,我们还会在林间、草丛中发现鸟窝、毛绒绒的小鸟、成群结队学过马路的小鸭子,经过整改后的拉市海又漂亮了。”和云峰感慨。如今,拉市海边5900多亩农田退耕还湖,增加了鸟类的栖息地面积,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给鸟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

对此,我省著名的鸟类学专家、云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秘书长韩联宪也颇有感触。1984年,还在读研究生的韩联宪第一次与拉市海邂逅,观察到20多只灰鹤。那时的拉市海属于季节性湖泊,冬天一滴水都没有;现在,每年有数万只候鸟到此过冬。韩联宪见证了拉市海的候鸟由少变多、周围的人为活动由多变少、人们护鸟观念由弱变强、管护措施从有到硬的一点一滴:成为湿地、设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列为国际重要湿地、禁止旅游活动、压缩马场、渔村搬迁……“一连串心思和功夫见了真成效。”韩联宪说。

这既是拉市海之变,也是丽江在生态保护中的思路之变。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丽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的治理与生态的修复工作,这一片美丽天地重新恢复了绿水青山。

行动之变

从人退到鸟进,打造一个金山银山

把拉市海当成一面镜子,折射的不仅是从保护到开发再到保护的科学之路,更能看出当地在把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中的务实之举、创新之路。作为云南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丽江秀美的自然山川让人流连忘返。而让自然资源在得到科学保护的同时,还能让老百姓共享红利,一直是当地认真探索的丽江绿色发展之路。

近几年,拉市海的人退鸟进、泸沽湖的码头拆除、程海的面源污染治理、玉龙雪山的冰川变化监测……一系列举措无外乎是表明一种态度:只有尊重自然、珍惜自然,才能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丽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高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获得感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聚焦薄弱环节,及时补齐短板,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围绕拉市海、程海、泸沽湖等高原湖泊保护区调整优化、污水处理能力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违法违规设施拆除、周边企业执行监察等问题,丽江全面行动,拉开绿色转型的大幕。几年间,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发展的明白账算清了。

位于拉市海镇均良村的丽江花花色玫瑰庄园,下午4点半的时候又迎来了一拨外省客人。大家徜徉于玫瑰花海,漫步于水边小径,体验水路漂流,远眺湖光山色。观景台上,引导员不时提醒游客:爱护环境,保持干净和清净。“因为疫情原因,今年庄园游客不算特别多。旺季时,人流量最大的时候每天有5000多人,我们忙都忙不过来。”年轻的村小组党支部书记木金江说,庄园在拉市海核心区的外围,也经历过一段起起伏伏的无序发展。前几年,马场、客栈、餐饮起来了,村民收入上去了,但环境质量却下降了。随着当地对拉市海严格落实生态红线,花花色也成功转型迎来春天。没有了牵马旅游,却盘活了120亩、100多个品种的玫瑰。游客们看玫瑰观山水,找到了不一样的乐趣。

在拉市镇见到和丽华的时候,他正在和同事们热烈讨论,如何实现拉市海的良好生态资源变现,并以此带动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全镇已有颐沁合等9家标准民宿客栈,7个马场完成了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建设完成了‘粉红帝国’‘候鸟湾’等多个网红打卡旅拍点,阿乡哥农庄、花花色玫瑰庄园等农旅融合项目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环境设施,世外姚园农庄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拉市镇不仅要吸引游客,更要吸引高端休闲游的游客,把短线做成长线。”和丽华满怀信心。

“现在拉市海的状态是最好的时候,也是我最喜欢的。”拉市海管护局的元老、第一批开展拉市海生态保护的黄庭发沉醉于脱胎换骨后的拉市海,觉得一代代人的努力没有白费。微信名为“鸟人”的他,对这片山水和这些鸟儿满怀深情。是拉市海保护,让他从一个林草人,变成了鸟类专家。“保护的最终目的就是和谐共生,而拉市海保护的经验是可复制可推广的。”黄庭发很肯定。

夜晚7点,位于拉市海保护区内的丽江绿色家园仍亮着一盏灯。怀抱“让湿地更健康,让社区更美好”的心愿,绿色家园以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为己任,默默驻守多年。

一幢典型的纳西木楼,面积不大,却五脏俱全。从高原湿地保护给我们带来的切身利益,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地球的意义,从厨房的环保节能设备,到一整套的垃圾回收流程。和社区、学校、村民、游客的互动,让高原湿地保护从毫不在意到深入人心,这个投入不大的环保组织产生了巨大的能量。陈永松,绿色家园的负责人,是一个“老昆明”“新丽江”。在他看来,游客感兴趣的是景观资源,但如何可持续利用,重担在社区。“湿地和社区是共生的,位于社区旁的高原湿地,不仅要保护好更要利用好,我们就是想通过这些简单却有用的教育,告诉生活在保护区的人们该怎么做。”在他们的努力下,拉市海的年轻一代已成长为保护家乡、保护环境的中坚力量。

以拉市海为开端,丽江境内的高原湖泊和高原湿地水生生态系统得到了保护和重生:坚持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积极开展以泸沽湖、程海、金沙江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工程。推进泸沽湖保护治理“十个一”工程;开展程海抢救性保护九大专项行动,补水工程、“五退四还”、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修复、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红线定桩、各级河(湖)长制落实、宣传发动群众、监测管理能力建设等工作正稳步推进。2020年以来,丽江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保持100%;程海水质稳定在IV类(pH、氟化物除外),泸沽湖水质保持I类,拉市海水质保持III类,金沙江干流水质保持II类;全市河流水质达标率89.3%,地表水I-III类水体比例达85.2%;全市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多年的大力整治和保护,让丽江生态系统的修复、保护与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全面推进。“十三五”期间,丽江市全面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完成营造林任务279.06万亩。目前,全市森林面积达2225.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14%;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调查统计,对宁蒗县拉伯乡加泽大山分布的4万株野生红豆杉资源实施了挂牌管护项目;在玉龙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玉龙蕨种群监测和保护行动;在泸沽湖自然保护区开展特有的3种濒危裂腹鱼生物生态监测;实施老君山滇金丝猴巡护项目,目前境内滇金丝猴数量由2005年的150只增加到300余只。

一个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正形成,一个和谐美好的丽江正展露新颜。

来源 云南日报

责编 陶优

审核 陈大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