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中发展 发展中保护 非遗赋舍不得的丽江别样风情和魅力

丽江之美美在山水秀丽,更美在多元文化。近年来,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推进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系统性保护,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来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全市共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898个(国家级8项、省级56项、市级124项、县级710项);文化生态保护区42个(省级9个、市级12个、县级21个);代表性传承人1060人(国家级2人、省级53人、市级255人、县级750人)。这些散落在丽江土地上的璀璨明珠,为丽江之美锦上添花,渗透在丽江旅途的每一个角落,让舍不得的丽江散发迷人光彩。

挖掘保护并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例不断提升

田野调查是摸清丽江非遗家底的基础工作,近年来通过采取市县乡三级联动的方式开展了大量田野调查,涵盖了11个世居民族,共采集原始资料千余份(件),为建立非遗保护项目体系、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和设立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配合完成国家级非遗项目纳西族东巴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世先抢救性记录工程,对纳西族纳历新年习俗、汉族珐琅银器、三川火腿、永胜土陶、苗族服饰、华坪篾编、纳西族“速古笃”制作、朵翀、纳西族东巴造纸、纳西族祭天仪式、永胜县六德他留人稻作文化、宁蒗县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拉伯汉族传统服饰等22个项目及传承人进行拍摄和记录,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记忆。实施了祭署习俗及其传承人抢救保护、纳西族东巴文书写艺术及其传承人抢救保护、国家级丽江纳西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普米族项目、宣科纳西古乐民族文化记忆工程、傈僳族、彝族水田(夷)人文化调查,宁蒗县永宁、红桥、翠玉、拉伯等乡镇泸沽湖周边地区非遗资源调查等项目,有力推动全市非遗项目保护。

纳西族童谣

全市9个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玉龙县宝山乡吾母村等12个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列入市级保护名录,对玉龙县塔城暑明村、古城区大东竹林村等7个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了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省级评审。完成了《丽江纳西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丽江纳西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的编制已通过省级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上报至文化和旅游部评审。

拉伯汉族传统服饰

在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传承发展、合理利用和有序管理”的基础上,全市非遗保护工作持续做到挖掘与保护并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例不断提升。2021年《三多节》《银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童谣(纳西族童谣)》《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4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增加100%。2022年17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省级非遗项目增加44%。2023年《三多节》项目传承人和桂生、《银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谭志平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加40%;43个项目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1名非遗传承人入选第七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省级非遗传承人增加77%;市级非遗项目增加53%。“十四五”以来,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增幅明显,为推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纳西族摩梭人酿酒

为持续做好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保护工作,2022年至2023年开展了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的编制工作,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编制工作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东巴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对塑造和提升滇西北旅游文化内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挖掘优势资源 非遗体验内容不断丰富

在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非遗牵手旅游,为舍不得的丽江赋予了别样的风情和魅力。

2024年2月9日至16日,丽江《丽水金沙》《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纳西古乐》等4家文旅演艺企业共计演出153场,观众39.38万人次。各文旅演艺企业吸纳非遗项目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剧目民族文化内涵,纳西古乐中有白沙细乐、洞经音乐等传统音乐的曲目,丽水金沙的剧目中穿插有纳西族棒棒会、傈僳族赶猪调、彝族火把节、纳西族摩梭人成丁礼等多民族的传统音乐、民俗,印象丽江融入纳西族民歌、纳西族服饰、普米民歌、勒巴舞等内容,宋城千古情景区则将民间文学纳西族《创世纪》的故事进行加工演绎,让观众在观演过程中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丽江千古情

在丽江,非遗产品同样因独具匠心走俏市场。“云天工”珐琅银器、“百岁坊”银器、“清香斋”水酥饼、“三川”火腿等一批非遗品牌的涌现,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产品。

三川火腿

每年暑假,丽江白沙古镇的纳西族铜器制作传承展示基地都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学习体验。丽江古城的纳西人家非遗传承志愿服务活动不曾间断。在玉水寨景区跟传承人学写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并亲手绘制一件东巴象形文字T恤,将祝福带回家成为了景区最受欢迎的体验项目。

创新传播方式 非遗认知度不断提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插上了“翅膀”。利用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在线上开展以非遗为主题的传播活动,开展东巴文线上教学、母语课堂、龙潭歌会,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

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活动和非遗购物节,组织纳西族铜器、永胜珐琅银器、纳西族东巴画、白族服饰、彝族毛毡等40个项目100多位传承人进行集中展示,协调东巴艺术、传统编织、传统民族歌舞等非遗项目赴国外和国内一线城市进行文化交流,多种传播方式进一步提高了丽江非遗在大众视野中的“亮相”频率。

培养非遗人才 强化核心力量

截至目前,全市已单列4个非遗保护中心,从事非遗保护工作副高职称的有6人;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有16人。为了培养专业、高水平的非遗人才,丽江先后开办祭署习俗、东巴文书写艺术等培训班,积极推荐优秀传承人列入丽江市“八个一百人才工程”,全市共有22名传承人列为“丽江百名文旅人才”和“丽江百名工匠”,不断提高传承人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提升了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力量。先后派出多批次的传承人和工作人员,参加了各类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先后开办了东巴文化、达巴文化、摩梭、普米等文化学校,设立传承点,与院校合作培养非遗传承人500多人次。

旅交会上的非遗展示体验区

2021年至2023年,在非遗保护工作上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07.7万元,其中国家级资金336万元,省级资金155.4万元,市级资金416.3万元。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高非遗保护传承责任意识,提升传承人素质,进一步强化了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力量。

发挥阵地作用 创新传承新模式

为不断提升非遗馆的宣传效果和影响力,市非遗中心常年提供东巴文书写、东巴画、剪纸、民族医药健康咨询义诊、东巴造纸、东巴文拓片、葫芦笙体验等项目,加深了观众的参观体验;先后与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丽江师专艺术系、丽江白沙中学、丽江天文协会等学校、社团及旅行社联合开展研学活动和非遗体验活动。在此基础上,丽江市非遗中心还主动走出去,与各县(区)联动,开展各类“非遗进校园”“非遗进乡村”“非遗进社区”全省非遗巡展等活动。在“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组织各级传承人开展普法宣传和非遗传承人技艺展示展演活动;在永胜“荷花节”期间,组织一区四县传统音乐和传统歌舞的传承人到永胜三川镇开展“非遗进乡村”活动;在华坪芒果节期间组织举办“非遗进社区”(华坪专场)演出,充分有效的发挥了非遗馆的文化宣传阵地作用。

传承人到永胜三川镇开展“非遗进乡村”活动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丽江探索出一条非遗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动的道路。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不断完善,非遗保护机构和人才队伍也不断壮大,非遗保护传承实践日益活跃,大量非遗项目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有效传承和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海莱阿芝 文

图片 由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责编 代汪媛

校对 康莞悦

审核 华芳

终审 古文丽

(作者:海莱阿芝)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